记忆中家乡的一首老歌 ----《王歌放羊》
逸品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中卫文化馆对当地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普查和搜集。在上次普查的基础上,近年来,我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,又“拾遗补漏”,对被忽略或遗漏的有线索民间音乐进行了重点的采访,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对当地民间歌曲《王歌放羊》当时的时代背景,传承状态予以较多的关注和记录。
在民间歌曲《王哥放羊》流传的自然地理环境翠柳子沟中,美丽的名字背后,并没有想象中的翠柳成荫。不过在翠柳沟名字的背后掩隐着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。一次暴乱中,乱军首领在这个山沟中看见一个农妇牵着一个孩子、抱着一个孩子仓皇而逃,他拦住这个妇女问道:“为什么你怀里抱的是年龄大的孩子,却让年龄小的孩子跟着你跑?”妇女回答:“年纪稍大的是和前夫生的,前夫身亡,留下这个孩子;而年幼的孩子是和后夫生的,后面的丈夫外出了,但他还活着。我这样做是为了对得起前夫。”那位首领听后感叹道:“贫荒之地,能有如此大义妇人,难得!”便对那位妇女说道:“大军在后,你放心回家吧。在家门口插上柳树梢,我给后面的军队留个话,见门口插有柳树梢者,勿去打扰。”那位仁妇回去后,将山上逃亡的邻居们唤回,并让他们在自家门前都插上柳树梢。后面的乱军经过这里,见门口尽插柳树梢,便悄然而过。村里人为了感念这场兵灾的消弭,在沟中遍栽柳树,于是,就有了翠柳子沟这个地名。出了沟口是黄河边的峡口自然村。几十户人家散落在滨河的坡地上,对岸是南长滩,这里为北长滩。对于长滩渡口,还有一个关于徐向前元帅神秘之渡的故事。
1936年底,为保卫长征胜利果实,保护陕北中央免于腹背受敌,出征河西走廊的西路军由于地形不熟悉而损失惨重。1937年3月14日,当时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召开紧急军事会议,决定与副主席徐向前离队赴陕北,向党中央汇报情况。两人于3月16日启程,到甘肃永昌时,陈昌浩改变主意,徐向前只好孤身东进。为了安全,徐帅计划从中卫过黄河,再经海原、平凉到延安。当时,中卫有沙坡头、新墩、莫家楼三个主要渡口。但是这三个渡口守卫森严,挡住了徐帅前进的脚步。他在景泰县境内无意中听说在这三个古渡之外,在甘肃、中卫交界处还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渡口,能够从景泰前往海原。这,就是长滩渡。化装后的徐向前悄然地穿行过翠柳沟,来到长滩渡---国民党军队在甘肃与宁夏境内唯一没有设防的小渡口。从这里乘坐羊皮筏子渡河到南长滩,再经过那里的山路前往海原,于6月中旬到达延安。
中卫民间歌曲《王哥放羊》,讲的是翠柳子沟有一地主的女儿看上了给自己家放羊的英俊小伙。她们一见钟情,相见恨晚,难舍难分。《王哥放羊》歌曲从送行、相思、想念,让人体会到了一对相爱的人的情感,每天就像牛郎织女相会一样期待,感受着一种相思之苦。
《王哥放羊》民间歌曲是中卫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,表达了当时一对青年人对爱情的真挚,也是当时人们情爱的表达方式和审美需求。《王哥放羊》民间歌曲,通过曲调与吟唱的“二度创作”,是人们在自己的劳动生产、社会生活以及情爱生活中创作而产生的情歌。从歌曲的音符到节奏它构成了优美的旋律,朗朗上口。乐句是人们口头酿成的“乐谱”,是男女双方情感的自然流露,生动地表达了有情人相约期待之前的无奈和痛苦。
该首传统民歌在中卫地区民间广为流传、脍炙人口。老百姓用这首歌唱出了对爱情的思慕渴望、对爱人的挚爱忠贞,以及相爱中的酸甜苦辣、曲曲折折。
三十四年前,中卫市文化馆特邀请自治区歌舞团专业人员作曲,文化馆专业人员及县上作家参与创作,以民间歌曲《王哥放羊》为题材,编排了中卫历史上第一部民间歌舞剧《苦豆子与冬青花》,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艺汇演,并获得了一等奖。可惜创作了这一部歌舞剧的剧本、作曲人员(除赵相如先生外,78岁,当时写了少部分乐段)均已过世。
《王哥放羊》民间歌曲为多段式分节歌。其曲调旋律性强,节奏流畅、结构规整匀称,情感表达委婉动听,寄抒情于叙事之中。它是中卫民间歌曲中传承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类型,歌曲流传时间悠久,传唱范围十分广泛。
评论